晶捷学院 | 血气入门笔记——简单了解血气分析生理背景


血气入门笔记(一)

简单了解血气分析生理背景



    作者:重症守护者

    晶捷科技院端市场部经理

 

气分析,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评估预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特别是在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内,在危重病人诊断中占重要地位。通过血气分析,医生能对病人的氧合状况、通气情况、机体的酸碱平衡状态以及电解质紊乱的程度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快速识别出急危重症病人,使他们得到及时救治。

血气分析报告的解读是临床小白们绕不过去的噩梦,也是在临床大神进阶之路上必须打倒的小怪兽。为了帮助大家充分了解血气分析单上每个指标的含义,为快速进行报告解读奠定基础,我们撰写了指标解读系列文章,欢迎讨论分享、批评指正。

在系统了解指标含义之前,本期先为大家简单介绍血气分析背后的医学及生理知识。血气检测相关的生理功能包含呼吸、循环和内环境三大块。




呼吸

血气分析,从字面意思就可理解为分析血液中的气体含量,那么血液中的气体有哪些呢。这就引入了我们的呼吸系统生理。简单来说,我们每天都要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吸入的空气进入肺泡与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血中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所以血气分析主要就是分析这两种气体在体内的含量,具体的指标分别为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

呼吸就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含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指的是肺通气和肺换气,内呼吸指的是组织和细胞内氧化代谢过程。血气评估主要是针对外呼吸功能状态下的评估。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换气:肺泡气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由于肺泡气中的氧气分压高于静脉血中的氧气分压,而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分压,因此氧气从肺泡扩散入血液,二氧化碳则由血液向肺泡扩散。可根据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含量情况评估肺的换气功能和通气功能。



 

循环

那么既然是分析血液中的气体,那我们采用什么样的血液样本类型呢? 这就涉及到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循环。流经人体的血液主要分为动脉血和静脉血,我们主要分析动脉血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因为溶解在动脉的血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最接近肺泡中的血氧和二氧化碳浓度,这样才能准确地间接地反映评估机体呼吸功能。

同时循环功能障碍表现之一是组织灌注不足,组织灌注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组织的血量。组织灌注量不足就是组织局部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严格的说,它是一种症状,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循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者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1]在某些临床情况下,高乳酸血症可能反映组织灌注不足。持续的高乳酸血症与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度相关。血气分析仪可以检测乳酸指标,对于判断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环境

我们知道,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在这些水中,溶解了各式各样的物质,形成了水溶液。人体中全部液体总称为体液。体液在细胞外面的是细胞外液,人体的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我们把这种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

内环境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呢?

人体通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排泄、免疫等系统,在自身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维持内环境化学成分(如葡萄糖、脂质等)及其含量的相对稳定;人体也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稳定。具体包括:1.神经和激素调节体内各种电解质的含量平稳,以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2.细胞外液中酸碱缓冲物质维持血液pH的稳定3.下丘脑调节人体体温维持恒定、激素分泌4.神经系统维持血糖平衡等[1]

血气分析可以检测体内主要电解质的含量、血糖的含量以及血液pH,对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电解质异常导致的内环境紊乱,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或血糖异常,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尾:血气分析与人体八大系统中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都有紧密关联,是守护生命的重要评估手段。从下一篇文章开始,我们会对血气分析的指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大家快速掌握血气报告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林艳玲 ,液体平衡量对急诊创伤休克患者组织灌注的影响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3)421-423.

[2].肖显超,王桂侠,重视电解质紊乱的危害[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5):353-356.